考考你,一节课的时间有多长?是不是毫不犹豫地说出40分钟?最近,这个记忆中的惯例即将被打破。
日前,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,明确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,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、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,灵活开设长短课、大小课。
怎么解读这个指导意见呢?身为家长来说,根据课程的不同,设置不同的教学时间,这是走上了为学生定制化课时的路线啊,当然是件好事!记得看过一篇文章,有专家研究得出:7-12岁的孩子持续专注力时间只有20-25分钟左右。也就是说,超过这个时间,大脑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会跟着下降。一些需要多动脑,多记忆的课程适当减少一些课程时间,是不是吸收效果更好一些?老师持续“输出”的时间一长,例如英语课、数学课等,是需要一直记忆和理解的,那么长课的效果我想应该没有短课效果好。
当然,这里也有不同的声音。有网友说了,课时忽长忽短,这个课表该怎么排?老师的班该怎么上?学校是不是也没上下课的铃声了?那要集体做早操、升旗怎么办?施行长短课,就意味着其他很多环节的变动,学校因此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学校管理上,会遇到诸多难题。
设计和安排课表是一门学问。灵活安排课堂时间,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的一种积极尝试。部分学校管理者的固有思维需要改变,不能因为更方便管理,而不想改革。
哪些内容适合上短课,哪些内容适合上长课,怎么上,要达到什么效果?这必定会给部分原来熟悉老套路、老方法的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。教师应提升自我综合能力,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特点,设计、开发长短课程。
现在的教师课例展示、评优评奖等,大部分依然是针对统一的40分钟课堂展开。一方面鼓励探索长短课、大小课,另一方面各类检查、评比时,对课程数量、时长设置又有着刚性规定。如果实施课时改革,与之相关的评优体系能够配套完善,才能支撑起教师们长期改革创新的积极性。
看到这里,你是投支持票,还是反对票呢?评论区里告诉我!